红星厂,重庆
川东造船厂职工医院更新实践

----------------------------------------------------------------------------------------------------------------------------------------------------------

北仓文化产业集团

兴衰后的时代遗存


The Unvoiced Legacy in the "Post-boom Period"

川东造船厂作为曾经的三线厂和军工厂修建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厂区的建设受到了严格的要求,秉承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厂区建筑采用了青砖灰瓦,兼具古朴古香之感,而技校、医院、电影院、食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那时候的蓬勃发展国营大厂,就是一个小社会。
随着时代变迁,船舶行业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原本的人口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型,工人数量急剧减少后,涌现了大量的闲置配套及资产,建筑空间的浪费遂成了问题。
川东造船厂的职工医院位于李渡镇双河街,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废弃于21世纪初。初访这片场地时是路径一座架于斜阳溪的小桥,来到了这座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映入眼帘的是满目凋敝,犹如一位风尘仆仆、衣着陈旧的耄耋老者,已是弃置许久。门诊楼主体和东侧零散的老房子变成了落后破败的象征,被赋予一种自卑的情绪,似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 整体鸟瞰,涨水的季节半岛三面环水

四方机车1900,位于青岛市北杭州路16号。该工业园区内的机械厂房,修建于1961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随着制造产业的外迁,这个生产厂房已不再具有生产的功能。当我们在22年再次见到它的时候,这栋曾今-----的建筑,已经在厂区的角落里默默地荒置了数年。

▼ 四方机厂园区改造后整体鸟瞰

1. 拆除原D级危房

改造前的废弃医院

本次改造设计一方面是修复旧的——对房屋进行整理,保留时间迭代的印记,修复各个建筑界面,加固建筑结构,重现老建筑的样貌;另一方面是植入新的——新的生活功能配备(客房、会议、图书小、憩餐饮接待等),新的基础设施(水暖电设备管线)以及新的游廊(展陈)空间。
新与旧相互叠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来满足未来场地作为公共接待和居住空间的使用要求。
改造分为两大主体部分:院门诊楼改造和东侧零散的老房子改造。

针对门诊楼的改造,原有建筑是混合结构,且现有楼梯数量及宽度满足消防要求,所以平面并没有做很大改动。外观上去除了外立面多余的装饰造型,还原并加强了它本身的形式特征。建筑底层的内部空间局部做了打通和扩展,使其开敞明亮,也使得服务空间灵活贯通,底层朝南的客房均拓展出小院子。二楼和三楼根据原有的墙体组合分隔成不同的套房,朝南的客房有绝佳的江景视野。

针对东侧零散的老房子,我们引入“游廊”作为本次改造中最为可见的附加物,将原本相互分离的六间房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它既是路径通道,又重新划分了内部空间的层次,并制造出观赏与游走的乐趣,游廊让室内外相互渗透,也可容纳多样化的活动,我们将这里称之为“星光画廊”。

我们通过“因借体宜”的方法来认知环境,进而营造环境游廊的曲折错动包容着原始场地上的数棵高大乔木,它们穿插于建筑之间庇护着这片安静的精神空间。游廊靠江的尽端(靠近主楼的一侧)设置了建筑的主入口,使得首层的客房区与星光画廊既相对独立有互相连续,有效控制了运营接待的服务半径。

作为时代特殊价值语境下的空间,国营大厂的技校、医院、电影院筹融了过往的许多记忆与憧憬,不应沦为价值凹地继续荒废下去,抑或随着岁月的流逝将旧址夷为平地,彻底抹除它的时代印记。

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场域中,重新思考此类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自身定位,为其赋予新的身份,并探索环境、建筑和人共构的方式,是当下研究城乡更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项目名称:红星厂   |   项目地点:重庆市涪陵区

项目业主:川东造船厂   |   项目时期:2023—今

主要功能:展览,商业,民宿   |   建筑面积:4038.9平方米

项目主创:重庆北仓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李传波、胡晓、温诺、戴甘霖、颜烜玉

设计合作电话:188-8383-3398  品牌运营电话:138-8388-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