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时代落幕,未来提质改造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北仓所坚持的“文化先行”理念并以此为实践的改造工程,为大家提供了更多值得观察的样本,也为城市更新领域的发展模式引出更多思考。
在这样的项目中,针对区域的改造与运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可复制粘贴的固定模板,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同质化地复制,未有精雕细琢,不仅景观雷同、业态混乱,还夹杂着不少粗制滥造的假古董和伪民俗,从结果来看,除了极个别带有城市名片级效应的传统文旅景区再改造后还能生存下去,其他的多在2-3年后呈现极高的空置率,给地方财政和各级平台公司带来较难处理的债务和运营负担。
显然这不是大家的共识。城市更新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保持城市的活力,延续城市的生命力。大多数城市管理者认为城市发展的心脏只有产业,这固然重要,当每个城市都在拼命优化产业结构时,产业到底选择和谁做融合?
除了判断一个城市的硬件,更在于其文化、历史和百姓,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先行的张力在于它可以占据投资者、旅游者和就业者的心智带宽,大家还未亲身体验这座城市,却在网络影响下塑造出城市印象,这便是未见先闻的先导效益,增强城市的差异化和识别性,解决市场极度同质化的问题,从而助力一个城市在发展竞争中突出重围。
丘吉尔曾说“我们看得到多远的过去,才能规划多久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讲,所有建筑遗产,历经岁月沧桑,是人类记忆的守护者,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一座城市文化精神的挖掘和表达,基本决定了其文商旅项目的定位和市场走向。这种精神不局限于城市官方的宣传口号,而是在地百姓如何为远道而来的朋友推介这座城市的精彩,以及外地游客如何主动地去消费这座城市的吸引点,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共鸣。
首先,是要全社会学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今天,许多历史建筑已找不到它们的由来和名字,因此抢救历史记忆,为历史建筑建档,是我们重建城市记忆的当务之急。从各地文旅委、档案局、行政机构再到街道社区基层单位,都应该有专人专岗充分负责在地文献修复或当代地方志创建,通过文字、图像、影像等方式,甚至是AI、云存储、云平台等科技手段,查找、记录、修复和存储相关文献资料,每个城市的行政管理机构应该完善健全属地的文化保育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
以在地文化为根基,专项资金为建设,专业企业为创作,公益开放为纽带,成就每个城市独有的文旅地标,增强城市品牌的内涵生长力,以人文拉近公众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升华城市价值。
2021年当地政府下定决心针对周边近13万平米老旧小区进行更新改造,以近1.3亿资金彻底焕新了旧改区域,点线面串联,实现了区域周边多个产业经济体的无缝连接,打造出近30万平米的国际级消费中心经济带,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百姓福祉的基础上,极大地优化了在地就业与外来创业的条件,迅速激发出市场经济体的高度关注,创造约2000个就业岗位,总计落户150家市场主体,实现区域文商旅综合产值2亿元,可以说这是集政府、百姓、企业三方需求为一体,充分以文化先行前瞻性介入并实施的城市更新经典案例。
我们率先完成的便是“816军工主题陈列馆”与“星光公益书院”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配套的民宿、餐饮、亲子等服务型业态紧随其后。
建设期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果只是大家都能布局的度假型旅游消费,816独一无二的文化资产转换意义何在?区别于北仓文创街区承接中心城区里的消费能级与人口优势,地处城乡交界处的816小镇面临的市场考验更严峻,只有健康可持续才是检验城市更新项目的金标准。
于是我们在发展理念中叠加了“乡村振兴”,816小镇应承担的是区域产业的先驱者,而不是封闭式的单体发展,今天看来,秉承“家国情怀 理想生活 乡村振兴”的核心发展观,熬过疫情艰难时期的816小镇无疑是成功的。
市场需要我们的场地、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更需要我们提供全方位的价值;而背后的村民需要我们提供的机会,我们转化的客户,我们需要的生产,这便是文化先行带来的区域品牌溢价。
结束语:
城市是时代的镜子,城市更新更是对未来的投影。
中国城市在30年的时间里,就走过了欧美城市100年的发展过程,新城扩张和旧城更新两个问题在同一时间出现,也在同一时间等待着人们的回应。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们更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倾听百姓声音,打破传统的规划思路,实现真正的城市共建。城市更新,是对未来的一次深刻思考,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一次积极实践。
希望北仓的经验能给予大家一些启发,共同携手致力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持续探索。
© copyright/本文版权所属重庆北仓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转载请联系授权
|